药智论坛

查看: 8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 年版)》要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8-8-3 15:0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 年版)》要点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在诊断、治疗及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1 病理诊断原则


  1.1 GIST的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 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SDHX、BRAF、NF1、K/N-RAS及PIK3CA等基因突变等。


  1.2 对标本的要求


  1.3 GIST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测


  1.3.1 基本诊断  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 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即使为同一亚型,GIST的形态在个例之间也可有很大的差异。


  1.3.2 靶向药物治疗后的GIST  经靶向药物治疗以后,GIST可发生坏死和(或)囊性变,部分病例中细胞密度明显降低,瘤细胞成分稀疏,间质伴有广泛胶原化,可伴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反应。


  1.3.3 GIST的免疫组化  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推荐采用CD117、DOG1、CD34、琥珀酸脱氢酶B(SDHB)及 Ki67 标记,可酌情增加SDHA标记。 CD117和DOG1建议加用阳性对照。


  1.3.4 GIST的分子检测  应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分子检测,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GIST的分子 检测十分重要,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及指导临床治疗。


  专家委员会推荐存在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分子检测: ①疑难病例应进行c-kit或 PDGFRA突变分析,以明确GIST的诊断;②术前拟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者;③所有初次诊断的复发和转移性GIST, 拟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④原发可切除GIST手术后,中-高度复发风险,拟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⑤鉴别野生型GIST;⑥鉴别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GIST;⑦继发性耐药需要重新检测。


  1.3.5 GIST的诊断思路和标准  从事GIST病理诊断的病理医生不仅要熟悉GIST的各种形态学表现,也要了解各种易被误诊为GIST的肿瘤。


  1.4 野生型GIST  野生型GIST指的是病理诊断符合GIST,但分子检测无c-kit/PDGFRA基因突变者。


  1.4.1 SDH缺陷型GIST  约占野生型GIST的50%,包括:


  ①无综合征相关的SDH缺陷型GIST:


  ② Carney三联征相关性GIST(Carney Triad):


  ③ Carney-stratakis综合征相关性GIST:


  1.4.2 BRAF突变型GIST  占野生型GIST的3%~7%,好发于小肠(56%),其次为胃(22%)。


  1.4.3 NF1相关性GIST  GIST在NF1患者中的发生率为7%。 NF1相关性GIST患者年龄相对较小, 肿瘤多发生于空肠和回肠,常为多结节性,伴有Cajal间质细胞(ICC)增生。


  1.4.4 K/N-RAS突变型GIST  原发耐药GIST或 KIT/PDGFRA突变型GIST可发生RAS突变。 1.4.5 四重野生型GIST 极为罕见。


  1.4.6 其他类型


  1.5 小GIST和微小GIST  直径≤2cm的GIST统称为小GIST,直径≤1 cm的GIST定义为微小GIST(micro-GIST),其中的大多数病例为偶然发现。


  1.6 原发完全切除GIST的危险度评估  GIST的危险度评估适用于原发完全切除的GIST。下列几种情形不适合进行危险度评估: ①各类活检标本, 包括细针穿刺活检、芯针穿刺活检及内镜活检等; ②已发生复发和(或)转移的GIST;③经过靶向治疗的GIST。


  1.7 规范GIST病理诊断报告


  2 外科治疗原则


  2.1 活检


  2.1.1 活检原则  评估手术能够完整切除且不会明显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可以直接进行手术切除。


  2.1.2 活检适应证  ①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或术后可能明显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术前可考虑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有助于决定是否直接手术或术前药物治疗;②对于无法切除或估计难以获得R0切除的病变,拟采用术前药物治疗者,应先进行活检;③初发且疑似GIST者,术前如需明确性质(如排除淋巴瘤);④疑似复发转移GIST,药物治疗前需明确性质者。


  2.1.3 活检方式


  (1)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


  (2)空芯针穿刺活检(CNB):


  (3)内镜活检:


  (4)经直肠或阴道引导穿刺活检:


  (5)术中冰冻活检:


  2.2 手术


  2.2.1 手术原则  对于局限性GIST和潜在可切除GIST,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1)手术目标是尽量争取R0切除。


  (2)GIST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一般情况下不必行常规清扫,但在存在病理性肿大的淋巴结的情况下,需考虑SDH缺陷型GIST的可能,应切除病变淋巴结。


  (3)术中应避免肿瘤破裂,注意保护肿瘤假性包膜的完整。


  2.2.2 手术适应证


  (1)局限性GIST原则上可直接进行手术切除; 不能切除的局限性GIST,或接近可切除但切除风险较大或可能严重影响脏器功能者,宜先行术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①位于胃的最大径线≤2cm的无症状拟诊GIST,应根据其超声内镜表现确定风险分级,不良因素为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及异质性。如合并不良因素, 应考虑切除;如无不良因素,可定期复查超声内镜,时间间隔通常为6~12个月。②位于其他部位的GIST,由于恶性程度相对较高,一经发现均应考虑手术切除。③位于特殊部位GIST,如直肠、 胃食管结合部、十二指肠,肿瘤一旦增大,保留肛门、贲门功能的手术难度相应增加,或增加联合脏器切除的风险,应积极行手术切除。


  (2)不可切除GIST经术前伊马替尼治疗后明显缓解的病灶,如达到可切除标准,应尽快切除。


  (3)对于复发或转移性GIST,分为下列几种情况,需区别对待:


  (4)急诊手术适应证: 在 GIST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道穿孔、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以及肿瘤自发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时,须行急诊手术。


  2.2.3 手术方式


  (1)开腹手术:


  (2)经直肠、阴道或会阴切除:


  (3)腹腔镜手术:


  2.2.4 内镜治疗


  3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则


  3.1 GIST术前治疗


  3.1.1 术前治疗的意义  术前进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意义在于: 减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缩小手术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降低手术风险,增加根治性切除机会;对于特殊部位的肿瘤,可以保护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瘤体巨大、术中破裂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可以减少医源性播散的可能性。


  3.1.2 术前治疗的适应证  ①术前估计难以达到R0切除;②肿瘤体积巨大(>10 cm),术中易出血、 破裂,可能造成医源性播散;③特殊部位的肿瘤(如胃食管结合部、十二指肠、低位直肠等),手术易损害重要脏器的功能;④虽然肿瘤可以切除,但是估计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者; ⑤估计需要实施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者;⑥复发转移的患者,切除困难者,也可先行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实施减瘤手术。


  3.1.3 术前治疗时间、治疗剂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3.1.4 术前停药时间及术后治疗时间


  3.2 GIST术后辅助治疗


  3.2.1 辅助治疗适应证


  (1)危险度分级:


  (2)基因分型:


  3.2.2 辅助治疗剂量和时限


  (1)治疗剂量:


  (2)治疗时限:


  (3)复发后处理:


  3.2.3 转移复发/不可切除GIST的治疗


  3.2.3.1 伊马替尼一线治疗


  3.2.3.2 伊马替尼标准剂量失败后的治疗选择


  (1)局限性进展:


  (2)广泛性进展:


  3.2.3.4 c-kit/PDGFRA 基因突变与分子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3.2.3.5 血药浓度监测


  3.2.3.6 药物疗效的判断


  (1)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


  (2)改良的Choi疗效评估标准:


  (3)CT扫描和测量规范:


  (4)PET-CT的应用:


  4 随访原则


  4.1 术后随访的患者 GIST术后最常见的转移部 位是腹膜和肝脏,故推荐进行腹、盆腔增强 CT或MRI扫描作为常规随访项目,必要时行PET-CT扫描。①中、高危患者,应每3个月进行CT 或MRI检查,持续3年,然后每6个月1次,直至5年;5年后每年随访1次。②低危患者,应每 6个月进行CT或MRI检查,持续5年;③由于肺部和骨骼转移发生率相对较低,建议至少每年进行1次胸部X线检查,在出现相关症状情况下推荐进行ECT骨扫描。


  4.2 转移复发/不可切除或术前治疗患者  ①治疗前必须行增强CT或MRI作为基线和疗效评估的依据;②开始治疗后,至少应每3个月随访1次,复查增强CT或MRI;如果涉及治疗决策,可以适当增加随访次数;③治疗初期(前3个月)的密切监测非常重要,必要时可行PET-CT扫描确认肿瘤对治疗的反应;④必要时,应监测血药浓度,指导临床治疗。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 年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8年第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18.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5-3 23: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