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查看: 7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们天天穿着30斤的铅衣,在辐射中和死神谈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5-4-28 15:2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介入科医生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而介入科那些强大的“铅衣人”们每天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呢?
  作者:黄演 章微 肖春道 来源:海峡都市报
  许多人知道医院里有外科、内科,却很少人知道介入科。介入是现代医疗产物,它依靠医学影像设备做引导,利用穿刺和导管进行诊疗。对于病患来说,这意味着穿一个很小的口,去治大病或者疑难杂症,而且只要局麻。
  不过,“医学影像”意味着辐射,这不是那种可以轻易“消化”的伤害,病人接受的是短暂的辐射;做介入的医生,意味着经年累月地承受辐射。
  4月20日上午9点13分,省立医院导管手术室,第一台手术开始,医生第一次踩下开关,黄灯亮起,辐射开始;之后,老陈和小方轮番上阵,9台手术结束后,已是傍晚6点30分,全程无休。其间预警辐射的黄灯开启多少次,已无法计算。


  超过12个小时的跟班,记者体验了30斤铅衣的笨重,也品尝了乏味的午餐,而这一切,只是介入医生普通的工作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5:25: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孤独的手术室
  陈良生(老陈)——已过花甲的老主任,任性固执,说一不二。
  方主亭(小方)——人高马大,文艺青年,能把手术写成诗歌的年轻博士。


  海都记者(右)也穿上30斤重的铅衣
  因为射线的缘故,这里的手术室被铅墙和铅玻璃包围,与世隔绝,连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都被严实地关在手术室里。
  “我要踩下去了,你们要不要出去?”老陈提醒我们。手术台下,有个脚踩开关,踩动后,黄灯亮起,病人身体的透视影像呈现在屏幕上,这意味着辐射开启。虽然记者和医生们穿着同样的防辐射铅衣,但他们还是认为“能少一点,就少一点”。
  手术室里一般是一到两个医生,用很细的导管和导丝在病人身体内穿行。导管走到身体的什么地方,走的方向对不对,全靠屏幕上的透视影像判断。有时,导管会放出一阵“烟雾”,那是造影剂。通过“烟雾”可以看清病灶的形态。然后,医生们盯着图像,开始手上的“针线活”。


  手术室内外的互动很多,一般是通过麦克风传话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一般是清醒的。老陈偶尔会和病人交流,甚至抛出冷笑话,缓解紧张气氛。
  因为辐射的缘故,一堵铅墙把手术室隔成内外两重天地。
  手术室内外的互动很多,一般是通过麦克风传话。但是,由于常年协作,默契度很高,他们常常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手术室外,人们常常是跑步的节奏,才能配合得上里面的医生。慢了,医生是会开骂的。手术室里,医生静静地做事,偶尔也有讨论,说的均是医学术语,语调很平和,比如,“要不要送个鞘进去?”“不要放,越放窟窿越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5:26: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50%的辐射
  记者进入手术室采访前,需要穿上很重的铅衣,戴上铅围脖。
  “生过孩子没?”进入手术室前,医生这样问记者。
  “射线首先会影响腺体,所以,要把腺体保护好。要保护骨髓,还有生殖器官。”旁边的技术员林秋萍解释说。


  一场手术下来,方医生的衣服已经湿透,他换上干衣服后继续新的手术

  比起一般的手术医生,介入医生多了几件装备:铅衣、围脖、铅帽、铅手套。整套重约30斤。这些,是在辐射环境下保护医生的装备,大约能挡掉50%的射线。这些装备,又闷又重,记者穿着半小时后,就觉得背部酸痛。而医生做完一台手术,身上就会被汗浸透,就得脱下衣服,换一身干的。
  所以,有时医生为了更舒服地做手术,许多防护能省则省,比如铅帽。4月20日全天,没有医生戴这种沉重的帽子。年纪最大的陈良生最过分,连围脖都不戴,甲状腺在射线环境中没了保护。
  “辐射量?可以计算的,但麻木了,算了也没用。今天就两个医生,算不算,一样都要上台。”
  “干这个,就不能太计较,计较就没法干了。我们是连班,正常到了下午3点要下班了,但可能‘正常’吗?”
  “放射假有啊,一年有一个月……但没休过,这里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休了谁来替?”
  中午12点,手术间隙,参与手术的所有人窝在狭小的储物间吃饭。记者和医生们闲聊了起来,因为记者的探班,医生自己掏钱买了好吃的盒饭,而平时他们都吃食堂送来的盒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5:31: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医生的情怀
  介入手术室的老陈和小方是两代医生。两代医生有着不同的情怀。
  老陈60岁,说话直接,大包大揽。他说治好一个病人,看着病人活蹦乱跳地离开最有幸福感。当问及“什么事最难忘”时,回答是“把病人搞死时最难忘”,再问下去,所谓“搞死”,是同情病人但无力回天的情况,“哎,医学真是不完美。”老陈说,有时候实在救不好病人,眼泪都会掉下来。


  在始终明亮的手术室内,一场接着一场的手术,让医生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只有困了累了,才知道该下班了
  小方36岁,是名博士,也是文青,喜欢用散文的形式科普今天的病例,用手机拍些写意的照片,甚至写诗。当天,所有手术都做完了,方博士却坐在电脑前琢磨怎么向大家介绍今天的一台手术。于是,他借用了最近很火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翻看过去的文章,他几乎把各种时事热点都写进介入手术病例了:铁帽子王、DUANG、大老虎、大白……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病人和同行更有兴趣了解介入。
  手术做完,天黑了,小方不放心今天做过手术的病人,跑到病区一个一个地问过去。
  结束时,已是夜里8点,高强度工作整整12小时,天下着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6-26 13: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