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楼主: youme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合理用药知识100问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47: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28.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办?
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症状,作为患者首先要停止服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可疑药品,并向医生咨询。可疑症状如确属药品不良反应,今后应慎重服用该种药品。如果不良反应十分严重,应避免再服用同样的药物。如果不良反应已发生且非常严重,应该去医院就诊治疗,及时使用有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保护有关脏器功能的其他药品。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个人发现药品的可疑不良反应,应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应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也就是可以直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47: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29.饮酒可增加哪些药的不良反应?
(1)白酒在本质上为一种镇静剂,可增强镇静药、催眠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加重对中枢神经的抑制,出现嗜睡、昏迷,在服用苯巴比妥、佐匹克隆、地西泮、利培酮期间应禁酒。
(2)白酒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水肿或充血,同时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如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阿西美辛等,会加重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增加发生胃溃疡或出血的危险。
(3)口服降糖药苯乙双胍、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甲苯磺丁脲时忌饮白酒,因酒可降低血糖水平,同时加重对中枢神经的抑制,易出现昏迷、休克、低血糖症状。
(4)服用呋喃唑酮(痢特灵)  一周前后,哪怕是饮用少量酒,也会出现面部潮红、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头痛等反应,这是因为药品可抑制酒精代谢物乙醛的再分解,造成乙醛在体内大量堆积而引起中毒。
另外,长期饮酒或饮酒过量,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会造成肝脏损害,形成肝硬化或脂肪肝,使对药物代谢迟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47: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29.饮酒可增加哪些药的不良反应?
(1)白酒在本质上为一种镇静剂,可增强镇静药、催眠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加重对中枢神经的抑制,出现嗜睡、昏迷,在服用苯巴比妥、佐匹克隆、地西泮、利培酮期间应禁酒。
(2)白酒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水肿或充血,同时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如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阿西美辛等,会加重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增加发生胃溃疡或出血的危险。
(3)口服降糖药苯乙双胍、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甲苯磺丁脲时忌饮白酒,因酒可降低血糖水平,同时加重对中枢神经的抑制,易出现昏迷、休克、低血糖症状。
(4)服用呋喃唑酮(痢特灵)  一周前后,哪怕是饮用少量酒,也会出现面部潮红、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头痛等反应,这是因为药品可抑制酒精代谢物乙醛的再分解,造成乙醛在体内大量堆积而引起中毒。
另外,长期饮酒或饮酒过量,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会造成肝脏损害,形成肝硬化或脂肪肝,使对药物代谢迟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48: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0.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抗生素是当今控制各种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是最为常用的药物类别之一,已经使用的有近百种。它们与其他药物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敏反应。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等可使人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常见的为药疹、皮炎和药热等。
(2)毒性反应。抗生素引起的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听觉神经损害、造血系统障碍、肾损害、肝损害及胃肠道反应。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因药物种类及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二重感染。老年人、婴幼儿、体弱者、腹部手术者及滥用抗生素者较易发生。二重感染一般较难控制,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4)耐药性。大多数细菌对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抗生素滥用,致使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会因无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而产生严重后果。
(5)局部刺激。抗生素肌内注射,多数可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注射也可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由此可见,抗生素一定要合理使用,千万不可当作“万能药”随意乱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50: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1.滥用抗菌药有何危害?
滥用抗菌药危害又多又大,轻者危害个人,重者危害人类。主要的危害有:诱发细菌耐药性,导致病源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抵抗,并损害人体器官、导致二重感染、浪费医药资源。因此,—定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52: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1.滥用抗菌药有何危害?
滥用抗菌药危害又多又大,轻者危害个人,重者危害人类。主要的危害有:诱发细菌耐药性,导致病源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抵抗,并损害人体器官、导致二重感染、浪费医药资源。因此,—定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53: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1.滥用抗菌药有何危害?
滥用抗菌药危害又多又大,轻者危害个人,重者危害人类。主要的危害有:诱发细菌耐药性,导致病源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抵抗,并损害人体器官、导致二重感染、浪费医药资源。因此,—定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53: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2.为什么青霉素等药物在使用前要作皮试?
有些药品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维生素、碘、局麻药、免疫调节剂、生物药品(酶、抗毒素、类毒素、血清、菌苗、疫苗)等在给药后极易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为安全起见,需在注射给药前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皮试后观察15~20分钟,以确定阳性或阴性反应。
尤其是青霉素极易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可见发热及皮疹,重者则见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并可伴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最可怕莫过于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了解是不是过敏体质和有没有药物过敏史。可能许多人对这些都不清楚,所以,用青霉素等前都必须作皮试,皮试有阳性反应的不能用青霉素。当然,皮试只能反映大部分患者情况,极少数人虽然皮试为阴性,但也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53: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3.哪些抗菌药对儿童不利?
(1)新生儿的肝酶系统的相对不足,同时:旨排泄能力又差,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如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磺胺药,主要自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呋喃类药等均应尽量避免给儿童应用。
(2)四环素类(四环素、地霉素、地美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可与新形成骨和牙齿中所沉积的钙相螫合,从而引起牙齿的色素沉着牙釉发育不全(黄褐牙),进而易于发生龋齿,故对新生儿或8岁以下儿童禁用。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阿米卡星)  对儿童的肾和听神经有严重损害,年龄越小的婴幼儿其肾功能发育不良而对这些药排泄越慢。因此,常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部分小儿造成永久听力下降和听力丧失。
(4)氟喹诺酮类药(诺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最突出的不良反应是对幼年动物的软骨可致损害,使承重的骨关节细胞出现水泡和受损,虽在人类中尚未发现,但少数病例曾出现严重关节痛和炎症。因此,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的儿童。
(5)氯霉素类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时更甚,对儿童不宜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2:53: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4.哪些感冒患者不宜自己选择用药?
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感冒的药品很多,患者自行购药、自我用药的情况非常普遍。但并不是所有的感冒患者都适合自我药疗,以下感冒患者就应在医师指导下选择用药。
(1)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这类患者由于平素体虚,机体抵抗能力相对较弱,以致反复感冒,缠绵难愈,其诊治与常人感冒有别,不宜自行选药,应去医院就诊;
(2)感冒病情重或感冒病程中出现并发症者:感冒病情较重,如患者发热明显,高热不退,或咳嗽咯痰明显,或伴有胸痛喘息等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3)慢性疾病患者感冒:患有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上消化道溃疡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感冒时,应咨询医师或去医院就诊。因为,一些慢性病在感冒时,易加重原有疾病或诱发新的疾病,也可因药物选择不当而产生副作用,导致原有病情加重:
(4)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感冒:儿童感冒常伴有高热,病情变化比较快,还可合并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症,此外,由于儿童年龄、体重差异较大,服用剂量不易掌握,因此,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老年人的机体代谢缓慢,且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合并症,并多伴有一些慢性疾病,也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由于其特殊生理情况,用药均应慎重,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7-1 05: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