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楼主: xingh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中华本草》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4:13: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矮脚南
【拼音名】 ǎi Jiǎo Nán
【别名】 矮叶南、矮子南、小白花草、矮陀陀。
【来源】 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单叶地黄连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nronia unifoliolata Oliv.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单叶地黄连 矮小灌木,高5-30cm。不分枝,全株被微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长圆形,长3-8.5cm,宽1.3-2.5cm,先端钝圆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边缘全缘或有钝齿;侧脉斜举。花两性,聚伞花序腋生,有花1-3朵;花白色,长达2cm;萼片5深裂,披针形;花冠筒部与瓣片几相等,被微柔毛,瓣片5,倒披针状椭圆形;花丝连合成筒,先端10裂,裂片线形至披针形,花药10;花盘筒状;子房卵形,被毛;花柱长达2cm。蒴果球形,被柔毛。种子背部半球形,表面凹入。花期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600m的山地路旁岩边潮湿地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微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黄疸型肝炎;疮痈;跌打损伤;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4:13: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矮柳穿鱼
【拼音名】 ǎi Liǔ Chuān Yú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多枝柳穿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aria buriatica Tarcz.et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8-20cm。茎自基部具极多分枝,分枝常铺散。叶互生,多而密;叶针形至狭条形,具单脉,长1.5-5cm,无毛。总状花序生于枝顶,长3-7cm,花序轴、花梗密被腺柔毛;苞片条状披针形,长近1cm;花萼5裂,裂片长而狭,条状披针形,长4-6mm,宽1mm,两面被腺毛;花冠黄色,花冠筒管状,基部有距,距长12-15mm,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长2mm,顶端圆钝,下唇侧裂片长圆形,宽2-5mm,中裂片较窄,距长8-15mm,稍弓曲;雄蕊4,前面一对较长,前后雄蕊的花药各自靠拢,药室并行,裂后叉开;柱头常有微缺。蒴果卵球状,长9mm,直径7mm。种子盘状,有宽翅,中央有瘤突。花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原、荒地及沙丘。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湿热黄疸,丹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4:14: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矮陀陀
【拼音名】 ǎi Tuó Tuó
【别名】 小地黄连、小独根、思茅地黄连、千年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云南地黄连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nronia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云南地黄连 矮小半灌木,高2.5-15cm。茎上被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11),近无柄,纸质,倒卵形至近圆形,先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至阔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深齿状或近羽状分裂,每边通常有粗齿1-5枚,下部全缘,两面均被稀疏紧贴柔毛,脉上尤密;顶生小叶较大,长2-3.5cm,宽1.3-1.8cm,柄长2-3mm;侧生小叶长0.5-2cm,宽0.8-1.3cm。总状花序腋生,长达1.5cm,具花1-5朵,被柔毛;花梗短;有小苞片;花萼5裂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长约2mm,被柔毛;花冠白色,长3-4cm,无毛,花冠管长约2.2cm,裂片长椭圆形,长10-12mm;雄蕊管长约3cm,与花冠管合生,先端齿裂;子房被毛,花柱线形,无毛,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径约6mm,果梗弯垂。花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1750m的金沙江河谷地区急流石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主跌打瘀痛;风湿关节痛;咽喉炎;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4:14: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矮卫矛
【拼音名】 ǎi Wèi Máo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矮卫矛的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nanus Bieb.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或剥皮晒干。
【原形态】 矮卫矛 矮小灌木,直立或匍匐,高达1m。叶互生或轮生;无柄;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5-3cm,宽2-5mm,边缘常稍外卷。聚伞花序有花1-3朵,总花梗及花梗均细长,丝形,并有明显条形苞片及小苞片;花绿紫色,直径6-8mm,4数,雄蕊无花丝,子房每室具2-6颗胚珠。蒴果成熟时粉红色,扁阔,直径约9mm。种子1至数颗,棕色,基部一半为橙红色假种皮包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性味】 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主风寒湿痹;关节肿痛;肢体麻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4:14: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矮杨梅果
【拼音名】 ǎi Yánɡ Méi Guǒ
【别名】 杨梅果、滇杨梅、酸杨梅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云南杨梅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ca nana Cheval.
采收和储藏:夏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摘,鲜用。
【原形态】 常绿灌木,高0.5-2m。小枝较粗壮,无毛或有稀疏柔毛。叶革质或薄革质;叶柄长1-4mm,无毛或有稀疏柔毛;叶片长椭圆状倒卵形至短楔状倒卵形,长2.5-8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楔形,中部以上常有少数粗锯齿,成长后上面腺体脱落留下凹点,下面腺体常不脱落,无毛或有时上面中脉上有稀疏柔毛;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突起。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生于叶腋,直立或向上倾斜,长1-1.5cm;分枝极缩短而呈单一穗状,每分枝具1-3雄花,雄花无小苞片,有1-3枚雄蕊;雌花序基部具极短而不显着的分枝,单生于叶腋,长约1.5cm,每分枝通常具2-4不孕性苞片及2雌花,雌花具2小苞片,子房无毛。核果红色,球状,直径约1-1.5cm。花期2-3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3500m的山坡林缘及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
【性味】 酸;涩;性凉
【功能主治】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主泄泻;痢疾;便血;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4:15: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矮杨梅皮
【拼音名】 ǎi Yánɡ Méi Pí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云南杨梅的根皮、茎皮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ca nana Cheva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剥取根皮和茎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常绿灌木,高0.5-2m。小枝较粗壮,无毛或有稀疏柔毛。叶革质或薄革质;叶柄长1-4mm,无毛或有稀疏柔毛;叶片长椭圆状倒卵形至短楔状倒卵形,长2.5-8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楔形,中部以上常有少数粗锯齿,成长后上面腺体脱落留下凹点,下面腺体常不脱落,无毛或有时上面中脉上有稀疏柔毛;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突起。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生于叶腋,直立或向上倾斜,长1-1.5cm;分枝极缩短而呈单一穗状,每分枝具1-3雄花,雄花无小苞片,有1-3枚雄蕊;雌花序基部具极短而不显着的分枝,单生于叶腋,长约1.5cm,每分枝通常具2-4不孕性苞片及2雌花,雌花具2小苞片,子房无毛。核果红色,球状,直径约1-1.5cm。花期2-3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3500m的山坡林缘及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
【性味】 酸;涩;性凉
【功能主治】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通络止痛。主痢疾;泄泻;脱肛;崩漏;消化道出血;风湿疼痛;跌打伤痛;外伤出血;黄水疮;疥癣;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泡酒,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4:47: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安徽刺黄柏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 ān Huī Cì Huánɡ Bò
【英文名】 root of Anhwei Barberry
【别名】 黄柏、刺黄柏、三颗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茎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茎枝,去叶,洗净,晒干。
【原形态】 刺黄柏,落叶灌木,高1-2m。小枝稍有棱角,老枝黄色或暗棕色,有少数黑色疣点,刺单生或3叉,长1.5-3cm。叶簇生;柄长0.5-1cm;叶片椭圆形,倒卵形勤俭到卵状椭圆形,长2-6cm,宽1.5-3.5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刺状锯齿15-25,齿距2-3mm,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网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长3-4cm,有花10-20朵;花黄色,直径约1cm,花被6,内轮花瓣基部有2枚腺体;雄蕊6,花药2瓣裂;子房1,内含1-2枚胚珠。浆果椭圆形,红色,略被粉状物。花期4-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m的山间灌丛、溪边或林下石隙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茎枝圆柱形,稍直,多分枝,直径1-5mm,长短不一。表面黑褐购或棕黑色,具纵皱纹,针刺多单一,稀三叉。质硬,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怀;横切面皮部淡黄色,木部黄色,有较密放射状纹理,髓部较小,黄白色。气微,味苦。
以茎枝粗壮、断面色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排列紧密。皮层较窄;纤维单个散在,壁薄。维管束外韧型,20-28个环列;韧皮部较窄;束中形成层2-3列细胞;木质部发达,导管直径可达50μm,木纤维众多,排列紧密。射线较平直,宽1-7列细胞。髓约占直径的1/4,由薄壁细胞组成,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柱晶或方晶。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淋浊;带下;疮疡;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4:52: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矮叶书带蕨
【出处】 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拼音名】 ǎi Yè Shū Dài Jué
【英文名】 Low Grass Fern
【来源】 药材基源:为书带蕨科植物矮叶书带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taria modesta Hand.-Mazz.[V.nana Chi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6-14cm。根茎短,横生,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黑褐色、粗筛孔状、有虹色光泽披针形鳞片。叶近生;叶柄短;叶片近革质,狭线形或线形,长5-12cm,宽1-3mm,基部渐狭而下延于叶柄,强度反卷,在中脉两侧形成纵沟;中脉上在稍凹下,下面狭、圆而陲卢,不平坦。孢子囊群背生于近中部以上的叶缘内,满布于中脉与叶边之间的沟内,沟的内缘不具隆起的棱脊,通常被强度反卷的叶缘覆盖,具有长柄的环状隔丝。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林中树干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细弱,生有鳞片;鳞片披针形至长钻形,灰褐色而有虹色光彩,边缘有疏锯齿。叶柄短;叶片纸质,狭线状披针形,长5-12cm,宽1-2.5mm,先端钝,基部长渐狭,上面中脉凹下,下面中脉隆起。孢子囊群沿叶近边缘着生,常被反卷的叶缘所包被。气微、味苦、涩。
【性味】 苦;涩;平
【归经】 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接骨止痛。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8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跌打损伤、骨折。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4:53: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矮子常山
【拼音名】 ǎi Zi Chánɡ Shān
【别名】 木质山海螺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小叶石梓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melina delauayana P.Dop[G.montana W.W.Smith]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小叶石梓,无刺小灌木,植株高0.3-2m。小枝纤细,圆柱形,深褐色,被疏柔毛,后脱落,有疏生小皮孔。单叶对生;叶柄长0.3-1cm;叶片近圆状阔卵形或菱形,长1.5-2.5cm,宽1.2-2.2cm或更小,基部略斜,楔形或钝,全缘或中下部具1-2浅粗齿,先端钝尖。表面无毛,背面密被银白色腺点。圆锥花序顶生,少花,花大,长3-4cm,花梗短,近先端具2披针形小苞片;萼钟状,长约1cm。暗紫色,萼齿5,不规则三角形至卵圆形,长5-7mm,被细小腺点,萼齿及萼筒疏生黑色盘状腺体1-8个;花冠淡紫色,初被腺毛和黄色腺点,后脱落,漏斗状,先端二唇裂,上唇全缘或二浅裂,下唇中裂片长大,近翼状。内面黄色,雄蕊4,二强,长雄蕊略伸出花冠外。核果倒卵形,长10-16mm,外果皮肉质,干时呈黑色,有碗状增大的宿粤。花期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1700m的石灰岩丛林下、灌丛中或干燥荒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行气;消积,截疟。主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久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4:54: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艾虎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拼音名】 ài Hǔ
【英文名】 Weasel
【别名】 地狗、艾鼬、两头乌、臭狗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鼬科动物艾鼬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皮,剖腹,除去内脏和骨骼,取肉烘干。
【原形态】 艾鼬,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约45-50mm。尾基毛次之,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跖行性。脚掌被毛。掌垫发达,前足4枚,呈瓣状,腕垫2枚;爪粗壮而锐利,褐白色。体背毛棕黄色或沙黄色,腰、后背及臀部具较多的黑尖毛。体侧淡棕色。鼻周和下颌白色。鼻中部、眼周及眼间棕黑色。眼上前方具卵圆形白斑,额部灰棕色。颊部、耳基灰白色,耳背及外缘为白色。胸部、鼠鼷部和四肢黑褐色。具肛门腺,放出恶臭的气味。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 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镇痉;活血通络。主癫痫;瘫痪;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艾虎肉:有镇惊的功效。主治癫痫。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4-29 00: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