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楼主: xingh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中华本草》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4:15: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中华本草》:白螺蛳壳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Bái Luó Sī Ké
【英文名】 Spiral shell
【别名】 白螺壳、鬼眼睛
【来源】 药材基源: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及其同属动物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llamya quadrata(Benson)
采收和储藏:收集年久白色的螺壳,洗净,晾干。
【原形态】 方形环棱螺,贝壳中等大小,全体呈长圆锥形。壳质厚,极坚固。壳高26-30mm,壳宽14-17mm。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其上有同心环状的生长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的水底。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 性状鉴别 贝壳呈圆锥形,高2.5-4cm。壳顶尖,螺层6-7层,各层膨胀,有棱并有不很明显的横斜线纹,缝合线明显。外表光滑,壳口歪,卵圆形,表面灰白色,体轻,质脆。气微味甘。
【化学成份】 贝壳主要含碳酸钙(CaCO3)。
【炮制】 1.白螺蛳壳:洗净晾干,碾成碎块。
2.煅螺蛳壳:取净螺蛳壳,置坩蜗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研末。
【性味】 味甘;淡;性平
【归经】 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 化痰;和胃;敛疮。主痰热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烫伤;疳疮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9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各家论述】 1.治痰积及胃脘痛。
2.《纲目》:治反胃膈气,痰嗽,鼻渊,脱肛,痔疾,疮疖,下疳,汤火伤。
3.《饮片新参》:化热痰,治膈气疼痛,利水热。
4.《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及胃酸过多。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4:19: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中华本草》:白毛夏枯草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金疮小草,生江南村落田野间下湿地。高一、二寸许,如荠叶短,春夏间有浅紫花,长一粳米也。
2.《百草镜》:雪天开小白花者乃过冬青,三月起茎,花白成穗如夏桔草。有毛者名雪里青。3.《植物名实图考》:筋骨草,产南康平野。春时铺地生,叶如芥菜叶,面绿,背紫。面上有白毛一缕,茸茸如刺。抽葶发小叶,花生叶际,相间开放。叶紫,花白,花如益母,遥望蓬蓬,白如积灰,亦呼为
【拼音名】 Bái Máo Xià Kū Cǎo
【英文名】 Herb of Decumbent Bugle
【别名】 雪里青、见血青、白头翁、退血草、散血草、白夏枯草、散血丹、白毛串、白喉草、四季春草、大叶刀焮草、白调羹、朋花、雪里开花、青石藤、一盏灯、野鹿衔花、天青地红、叶下红、爬爬草、活血草、地龙胆、筋骨草、苦草、苦胆草、四服春、大本四时春、七层宝塔、小将军、透滑消、蚊毒草、大叶退焮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金疮小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juga decumbens Thunb.
采收和储藏:第1年9-10月收获1次。但第2、3年,则在5-6月和9-10月各收攻1次。齐地割起全草,拣净杂质,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茎基部倾笛或匍匐,上部直立,多分枝,四棱形,略带紫色,全株密被白色柔毛。单叶对生,具柄;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11cm,宽1-3cm,先端圆钝或短尖,基部渐窄下延,边缘有波状粗齿,下面及叶缘常带有紫色,两面有短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或在枝顶集成间断的多轮的假穗状花序;花萼漏斗形,齿5;花冠唇形,淡蓝色或淡紫红色,稀白色,花冠下唇长约为上唇的2倍;雄蕊4,二强;子房下位。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背部灰黄色,具网状皱纹。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林边、草地、村庄附近及沟边较阴湿肥活的土壤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湿。以疏松肥活的夹沙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繁殖:用育苗移栽法。春、夏、秋季均可播种育苗,每1hm2用种量7.5kg。在生长3-4片真叶时移栽,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每穴栽3-4株。分析繁殖:除在冬季中耕,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每穴栽3-4株。分株繁殖:除在冬季中耕除草时,拣用已生根的匍匐枝栽种外,还可在第2年的2-3月分苗栽种。为创造其喜荫环境,可间种蚕豆、豌豆、玉米等地。
田间管理 5、6月各种耕除草、追肥1次。9-10月采收后还需进行1次,以便继续生长。以后每年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春季出苗后。每2次在6月,第3次在9-10月采收后,栽培2-3年后,庆翻兜另栽。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25cm。根细小,暗黄色。地上部分灰黄色或暗绿色,密被白柔毛。茎细,具四棱,质轮柔韧,不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匙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3-6cm,宽1.5-2.5cm,绿褐色,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边缘有波状锯齿;叶柄具狭翅。轮伞花序腋生,小花二唇形,黄褐色。气微,味苦。
以色绿、花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表面观: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壁薄,近毛基部的表皮细胞有的具角质层纹理。气孔多为直轴式,也有不定式。非腺毛多见,2-10(-20)细胞,平直或稍弯曲,长63-1500(-4000)μm,直径18-21(-86)μm,表面有角质细条纹和壁疣。短柚腺毛头部圆形或扁圆形,1-2细胞,直径22-32μm,含淡黄色物,柄单细胞。长柄腺毛,头部圆球形,有时顶部微凹,单细胞,直径(23-)25-27μm;柄(3-)4-13细胞,长108-400(-1700)μm,直径18-36(-72)μm,基部直径(27-)72-99μm,有角质细条纹和壁疣。腺鳞遍圆形,头部4-8(-9)细胞,直径49-58(-72)μm,含淡黄色物,柄单细胞。
【化学成份】 全草含新克罗烷又萜类(neoclerodane diter-penes)化合物:金疮小草素(ajugacumbin)A、B、C、D、E、F[1,2],筋骨草素(ajugamarin)[2]及筋骨草素A2、B2、G1、H1、F4[3,4]。还含环烯醚萜类(iridoid)化合物:白毛夏枯草甙(decumbeside)A、B、C、D,雷补妥甙(reptoside)[4],8-乙酰基哈帕甙(8-acetyl harpa-gide)[4,5]。又含甾类( sterols)化合物:杯苋甾酮(cyasterone),蜕皮甾酮(ecdysterone),筋骨草甾酮(ajugasterone)B、C[6,7],筋骨草内酯(ajugalactone)[4,7]。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luteo-lin)[8]。根含筋骨草多糖(kiransin)[9]。
【药理作用】 1.止咳作用:各种提取物,如酸性酒精提取物、黄酮甙、总酸酚、结晶Ⅰ(甾体化合物)及皂甙,给小鼠灌胃都有一定止咳作用,除去黄酮的总酸酚则无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黄酮甙止咳作用较好,2.5mg/只腹腔注射的止咳作用与可待因0.4mg/只者相似。
2、祛痰作用:酸性酒精提取物、黄酮甙、总酸酚、总生物碱及结晶Ⅰ给小鼠灌胃均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酚红法),皂甙的祛痰作用不显着。
3.平喘作用:酸性酒精提取物、黄酮甙以及总生物碱给豚鼠腹腔注射时,均有一定平喘作用(组织胺与乙酰胆碱混合液喷雾法),而以黄酮甙的作用最好,250mg/kg时相当于氨茶碱125mg/kg的效果。总酸酚、结晶Ⅰ和皂甙均无平喘作用,用豚鼠离体支气管肺灌流法证明白毛夏估草的碱性乙醚提取物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4.抑菌作用:煎剂或醇一乙醚提取液在试管内有一定抑菌作用,提取物中以铅盐去杂质后的酸醚提出液抑菌作用最强,主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茵。
【毒性】 1.酸性酒精提取物半数致死量,小鼠灌胃为254-288g(生药)/kg,腹腔注射为39.9-42.Og(生药)/kg。此外,同属植物九味一枝蒿AjugabracteosaWall.exBenth.的2.
3.对麻醉狗、猫有降压作用;对离体兔心有兴奋作用(初期可有抑制)。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1.5g,加乙醇15ml,沸水浴提取15min,冷后滤过,滤液浓缩至2ml:①取滤液0.5ml,加盐酸3滴,辊镁粉少许,略加湿,深液呈红色。(检查黄酮类)②取滤液0.5ml,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酐5滴及硫酸1滴,初呈淡紫红色,很快变为蓝绿色。(检杳甾体)(2)取本品粗粉0.5g,加蒸馏水温浸15min,冷后滤过。取滤液0.5ml,加三氯化铁1滴,呈绿黑色。(检查酚类)
【炮制】 1.白螺蛳壳:洗净晾干,碾成碎块。
2.煅螺蛳壳:取净螺蛳壳,置坩蜗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末。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凉血散血。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肺痈;目赤肿痛;痢疾;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金疮止血,长肌,断鼻中衄血,取叶挼碎敷之;亦煮服断血瘀及卒下血。
2.《纲目拾遗》:专清肝火。
3.《本草再新》:清火开气。
4.《植物名实图考》:养筋,和血,散寒,酒煎服。捣敷5.《分类草药性》:退火散血,消肿毒。跌打损伤,泡酒服。
6.《福建中草药》:清热泻火,消肿解毒。治痢疾,白喉,喉炎,扁桃腺炎,婴儿头面湿疹,疔疮,牙痈,牙痛,乳痈,狂犬咬伤。
7.《四川中药志》:治房伤,咳嗽,吐血及妇人血气痛。
8.《闽东本草》:治手掌或手指刺伤,蛇虫咬伤。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4:25: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中华本草》:白梅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 Bái Méi
【英文名】 Linesless charcoal, Salted immature plum
【别名】 盐梅、霜梅、白霜梅。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果实经盐渍而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采摘未成熟果实,用盐水浸渍,日晒夜渍,约经 10d即成,久则表面生霜。
【原形态】 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性状】 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cm。表面绿白或黄棕色,有白霜,果肉肉质。剥开果肉可见椭圆形果核,类白色,表面可见蜂窝状小孔。气微香,味酸、咸。
【炮制】 《齐民要术》: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性味】 酸涩咸;平;无毒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利咽生津,涩肠止泻,除痰开噤,消疮,止血。。主咽喉肿痛,烦渴呕恶,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中风惊痫,痰劂口噤,梅核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噙咽津液或入丸剂。外用:擦牙、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 《本草从新》:多食损齿伤筋。
【各家论述】 1.陶弘景:白梅亦应(与乌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2.《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3.《日华子本草》:治刀箭(伤),止血,研敷之。
4.《本草图经》:除痰。
5.《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
6.《纲目》: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4:26: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中华本草》:白牛胆
【出处】 出自《泉州本草》。
【拼音名】 Bái Niú Dǎn
【英文名】 Sheepear Inula Herb, all-grass of Sheepear Inula
【别名】 毛老虎、猪耳风、大力黄、大力王、白叶菊、大刀药、白背风、白羊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过山香、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羊耳茶、毛茶、白头翁、飞扬药、观音茶、羊仔耳、白面猫子骨、壮牛浪、八面风、蜡毛香、羊耳风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ula cappa (Buch.-Ham.) DC.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羊耳菊 亚灌木,高70-200cm,根茎粗壮,多分枝。茎直立,粗壮,全株被污白色或浅褐色绢状或棉状密茸毛,上部或从中部起有分枝。下部叶在花期脱落后留有被白色或污白色绵毛的腋芽。叶互生;中部叶有长约0.5cm的柄,上产叶无柄;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叶长10-16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近楔形,边有小尖头细齿或浅齿,上面被基部疣状的密糙毛,中脉毛较密,下面被白色或污白色绢状厚茸毛。头状花序倒卵形,直径5-8mm,多数密集于茎和枝端成聚伞圆锥状;总苞片5层,外层较内层短3-4倍,被白色或带褐色茸毛;小花黄色,长4-5.5mm,外围花舌片短小或无舌片;中央筒状花狭漏斗状。瘦果长圆柱形,被白以长绢毛,冠毛褐色黄,约与筒状花等长,有50余条糙毛。花期6-10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3200m的亚热带、热带低山或亚高山的湿润或干燥的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在酸性土,、砂土及粘土上常见。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长90-150cm。茎圆柱形,少分枝,直径0.3-1cm,表面灰褐色至暗褐色,有细纵纹及凸起的椭圆形皮孔,叶痕明显,半月形,皮层易剥离。质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叶片易脱落,常卷曲,展开后呈狭短圆形或近倒卵形,长7-9cm,宽1.5-2cm,边缘有小锯齿,先端渐尖或钝形,基部浑圆形广楔形,上表面黄绿色,具黄色粗毛,下表面黄白色,被白色绢毛。偶带有顶生或腋生的头状花序组成的伞房花丛。花小,为舌状花和管状花,瘦果具棱,有冠毛。气香,味辛微苦。
以茎粗壮、叶多者为佳。
显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排列紧密,细胞类圆形,外有非腺毛,偶见腺毛;主体上、下表皮内侧各有4-7列厚角细胞,维管束9-10个,排成弧状,分上下两层维和束外韧型,上层维管束木质部在下方,韧皮部在上方。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长圆柱形或多角形,无气孔,具非腺毛。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壁波状弯曲,气孔多,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4-6,外具非腺毛。
粉末特征:灰白色。①非遥毛众多,为2-7细胞,长180-250-420μm。②偶凶腺毛。腺头单细胞,腺柄4-9细胞。③冠毛穗状。④花粉粒呈类球形,外壁刺状,直径22-28μm。⑤石细胞类圆形、椭圆形、类方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2-25-20μm,壁厚5-10-05μm,木化,孔沟明显。⑥导管螺纹、孔纹,直径20-30μm。纤维两头平截或梭状,直径20-25μm,壁厚5-10μm。⑦气孔不定式、不等式。
【化学成份】 1.全草含(2R,3R)-5-甲氧基-3,5,7,2-甲羟基黄酮[(2R,3R)-5-metho-xy-3,5,7,2-tetrahydroxyflavone],(2S)-5,7,2,5-甲羟基黄烷酮[(2S)-5,7,2,5-tetrahydroxyflavanone],7,5-二甲氧基-3,5,2-三羟基黄酮(7,5-dimethoxy-3,5,2-trihydroxyflavone)[1,2]。
2.aangelate),L-肌醇-2,3,5,6-四当归酸酯(L-inositol-2,3,5,6-tetraangelate),几醇-1,3,4,6-四当归酸酯(myoinositol-1,3,4,6-tetraagnelate),几醇-2,4,5,6-四当归酸酯(myoinositol-2,4,5,6-tetraagnelate),百里香酚(thymol),异百里香酚(isothymol),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角鲨烯(squalene),1β,10α-环氧-,10-二氢丁香烯(1β,10α-epoxy-1,10-dihydrocaryophyllene)[3],2,3-二羟基-9-当归氧基大牻牛儿烯内酯(2,3-dihydroxy-9-angeloxyger-macra-4-en-6,12-olide)[4]。
3.皮含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eocer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5,6]。
【药理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煎剂有止咳作用(氨水喷雾法),但无祛痰(小鼠酚红法)及平喘作用(豚鼠组织胺喷雾法)。
【性味】 味辛;甘;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行气利湿;解毒消肿。主风寒感冒;咳嗽;风湿痹痛;泄痢;肝炎;乳腺炎;痔疮;湿疹;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水煎洗。
【注意】 用药期间禁食酸、辣食物。
【各家论述】 1.《广西野生资源植物》:治痢疾,水泻。
2.《泉州本草》:行气止痛,开胸利膈,泻肝明目,利湿消食。
3.《实用中草药》:疏风解表,祛湿利水。治产后感冒、瘀血痛,妊娠小便不通,肝炎,胃痛,消化不良,腹痛,齿漏,颈淋巴结肿。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发表于 2014-9-11 08:44: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很全,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4:01: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白蓝翠雀花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 Bái Lán Cuì Què Huā
【英文名】 Bluewhite Larkspur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白蓝翠雀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D.tanguticum Huth;D.albocoeruleum Maxim.var.pumilum Huth]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原形态】 白蓝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茎高40-60cm,被反曲的短柔毛。基生叶在开花时枯萎或存在,下部叶有长柄;叶柄长3.5-13cm;叶片五角形,长1.4-5.8cm,宽2-10cm,3裂至近基部,一回裂片通常一至二回深裂,小裂片狭卵形或披针形,宽2.5-5mm,具1-2枚牙齿,两面疏被短柔毛。伞房花序有3-7朵花;下部苞片叶状;花梗长3-12cm,被反曲短柔毛;小苞片生花梗近顶部或与花邻接;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宽卵形,长2-2.5cm,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距长1.7-2.5cm,末端稍向下弯曲;花瓣2,无毛;退化雄蕊2,黑褐色,瓣片卵形,2浅裂或裂至中部,腹面有黄色髯毛;雄蕊多数,花丝被短毛;心皮3,被短柔毛。蓇葖果,长约1.4cm。种子四面体形,长约1.5mm,有鳞状横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600-4700m的山地草坡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少见支根,棕褐色,长3-8cm,直径1.5-6mm;表面具较细的纵直条纹,根头残留叶柄残基;断面黄色。茎棕紫色,具纵棱,被反曲短柔毛;断面中空。叶灰绿色至棕黄色;叶片湿润后展平,呈五角状,长1.4-6cm,宽2-10cm,3深裂;叶柄长0.5-12cm;叶与叶柄均被柔毛。伞房花序有3-7朵花,距圆筒状钻形;花瓣2;退化雄蕊花瓣状,黑褐色,有黄色髯毛。蓇葖果长1.4cm。种子四面体形,有鳞状横翅。气微,味苦。
【性味】 苦;寒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主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6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治肠炎。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4:02: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白千层叶
【出处】 出自《常用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 Bái Qiān Cénɡ Yè
【英文名】 Cajeputtree Leaf, Leaf of Cajeputtree,leaf of Punetree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白千物白千层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leuca leucadendra L.[Myrtus leucadendra Lin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阴干。
【原形态】 乔木,高达18m。树皮灰白色,厚而松软,呈薄层状剥落。嫩枝灰白色。叶互生;叶柄极短;叶片革质,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4-10cm,宽1-2cm,两端尖,全缘,油腺点多,香气浓郁;基出脉3-7条。花白色,密集于枝顶成穗状花序,花序轴常有短毛;萼管卵形,长3mm,有毛或无毛,萼齿5,圆形,长约1mm;花瓣5,卵形,长2-3mm,宽3mm;雄蕊多数,绿白以,长约1cm,常5-8枚成束,花药背部着生,药室平行,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先端突出,3室,花柱线形,比雄蕊略长,柱头多少扩大。蒴果近球形,直径5-7mm,种子近三角形。花期每年多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较干的沙地上,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均有栽培。原产澳大利亚。
【栽培】 生物学特性 阴性树种,喜温暖潮湿环境,要求阳光充足,适应性强,能耐干旱高温及瘠瘦土壤,亦可耐轻霜及短期0℃左右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9月下旬至翌年3月,当果皮由红褐色变为深灰色或褐色时,将果枝摘下用薄膜垫托置无风处曝晒2-3d,果实开裂脱出种子和秕粒。种子随采随播,亦可晒干袋藏备用。2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由于种子细小,千粒重仅0.1g,所以播各整地要求细致,表层土需过筛,压平,淋足水分,播下种子,覆盖薄膜,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播后5-6d可发芽。当苗高6-8cm,叶片接近硬革质时,可换床育苗。换床育苗时要施足基肥,以后每月追施1-3次。当苗高1.2m时可栽植。栽植穴规格为长、宽、深各为40cm。
田间管理 3年内每年在是春或雨季前进行松土除草2-3次。早春结合除草施有机肥。
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用50%退菌特1 000倍液喷射。
【化学成份】 叶含挥发油1%-1.5%,主要成分为桉叶素(cineole),占50%-65%,其次为松油醇(terpineol),醛类等[1]。
【药理作用】 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 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利湿止痒。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腹痛泄泻;风疹;温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煎汤洗。
【各家论述】 《中国药植图鉴》:白千层叶和枝蒸取的挥发油可镇痛、驱虫及防腐,治耳痛,齿痛,风湿痛及神经痛。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4:02: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白枪杆根
【拼音名】 Bái Qiānɡ Gǎn Gēn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白枪杆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axinus malacophylla Hemsl.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约10m。树皮灰白色。芽裸露,密被褐色茸毛,小枝灰褐色,具纵棱,疏被柔毛和茸毛,皮孔细小,稀疏散生。叶轴上面具窄沟,均密被棕色茸毛;小叶9-15枚,革质,椭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长3-8cm,宽1.5-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至阔楔形,叶缘略反卷,上面密被棕色茸毛,下面密被白色柔毛和黄色绒毛,脉上与叶缘尤密,小叶近无柄。圆锥花序生于当年生枝端或上部叶腋;苞片线形,长2-3mm;花梗细,长约3mm,与苞片均密被黄色茸毛;花萼杯状,长约1mm,先端截平或浅裂而成阔三角形,微被毛;花冠白色,裂片线形,长约3mm;两性花具雄蕊2,伸出药之外;雌蕊长约2.5mm,柱状棍棒状,2浅裂。翅果匙形,翅甚扁平,下延至坚果中部以下。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分布于广西、云南。
资源分布:生于石灰岩山地次生林中。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多切成不规则横切片,呈椭圆形,直径2-6cm,厚2-3mm。外皮黄褐色或红棕色,木心黄白色。气微,味苦、微涩。 以皮厚、木心黄白色、苦味浓者为佳。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通便。主热淋;石淋;热结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研末,3-6g。
【注意】 《云南中草药》:"久泻、气虚者忌服。"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4:04: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白沙虫药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拼音名】 Bái Shā Chónɡ Yào
【英文名】 Herb of Yellowflower Rabdosia
【别名】 痢药、方茎紫苏、鸡苏、假荨麻、烂脚草、臭蒿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花香茶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sculponeata (Vaniot) Hara [Plectranthus scolponeatus Vaniot;Isodon sculponeatus (Vaniot) Kudo]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划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5-2m。茎被稀疏平展的白色糙硬毛及密的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1.5-7cm;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3.5-10.5cm,上面被白色卷曲疏柔毛,下面网脉上被白色平展长柔毛,其余部分被黄色小腺点。聚伞花序具9-11花,有长0.6-1.2cm的总花梗,组成顶生、宽约2-5cm的圆锥花序,稀腋生;苞片叶状;花萼钟状,长约2.5cm,果时下部囊状增大,长约5mm;外疏被白色糙硬毛,齿5,三角状卵形,近相等,与萼筒等长;花冠黄色,上后内具紫斑,长约6mm,筒几不超出萼,檐部二唇形;雄蕊及花柱均内藏。小坚果卵状三角形,具不明显犭色小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地或灌丛。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
【化学成份】 茎叶中含黄花香茶菜素(sculponeatin)A、B、C,延命草素(enmein)即黄花香茶菜素D(sculponeatin D)和大萼变型甲素(macrocalyxoformin A)[1,2]。
【药理作用】 白沙虫药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大萼变型甲素、黄花香茶菜柴油B、延命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弗氏痢疾杆菌、枯草杆菌有较强抑菌作用;其中黄花午茶菜素B作用最强,对上述细菌试管法测得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2.5μm/ml;大萼变型甲素的MIC为125μg/ml[1,2]。
白沙虫药中的黄花香茶菜素C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有效,为抗癌活性成分[3]。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理气;利湿;解毒。主痢疾腹痛;脚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绒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4:07: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白山苔
【出处】 出自《吉林中草药》。
【拼音名】 Bái Shān Tái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细叶杜香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dum palustre L.var. angustum N.Bus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阴干。
【原形态】 常绿小灌木,高40-50cm。树皮灰褐色;多分枝,幼枝密生黄褐色绒毛。单叶互生,密集;叶片近革质,线形,长1.5-3.5cm,宽1.5-2.5.Mm,上面深绿色,下面密被褐色绒毛,边缘反卷,中脉在上面凹下,在下面凸起,嫩枝、幼叶及花序上生有黄色粒状腺体。伞房花序生在前一年的枝顶;花梗细,长1-2cm,密生褐色绒毛;花萼5裂,宿存;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长卵形;雄蕊10枚;花柱细攻,宿存。蒴果卵形,具褐色细毛,由基部向上开裂。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湿润的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为东北及内蒙古等地。
【化学成份】 细叶杜香干叶中含精油1.52%。油中酚类成分占2.15%,萜类组分中鉴定出α-和β-蒎烯(pinene),△3-蒈烯(△3-carene),柠檬烯(limonene),桉叶素(cineole)和对-聚伞花素(p-cymene)[1]。
【药理作用】 用水汽蒸馏所得之棕黄色挥发油,能抑制兔、蛙的呼吸及运动反应,并增加兴奋性,最后导致呼吸及心跳的停止,以上作用皆属中枢性。对离体蛙心、兔小肠及子宫具有对肌肉的直接抑制作用。对骨胳肌及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以其叶作饮料,据云有强壮作用。
【性味】 苦;辛;性微寒
【归经】 肝;胃经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化痰止咳。主月经不调;胃溃疡;咳嗽多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熬膏。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6-6 20: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