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查看: 3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22-1-17 10:5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莆田
伏立康唑是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旭1a ,张冬梅1a ,郑芸颖1b
( 1.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朝阳医院,a.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b. 药事部,北京100020)

来源:中 国 临 床 药 理 学 杂 志,第 35 卷   第 11 期 2019 年 6 月( 总 第 289 期)

摘要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入组12 例临床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并应用伏立康唑进行抗曲霉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有效率为75.00%,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伏立康唑;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案例分析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IPA) 是一种高病死率的深部真菌感染[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应用,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及艾滋病的流行导致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本文旨在观察我院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的 12 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纳入2017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北京朝阳医院经痰真菌培养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而确诊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住院患者12 例为研究对象。

2.用药过程

伏立康唑在配置和输注过程中要严格按说明合理用药[2],使用药物时应现用现配,配置好的液体如不能及时输注,可放在2 ~ 8℃冰箱冷藏保存,但保存时间不超过24h。因易出现沉淀,伏立康唑不能与其他药物混用。输注前后需用0.9% NaCl冲洗液体管道或更换输液导管。0.9%NaCl100mL加伏立康唑200mg,首剂加倍,每12h给药1次。

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治疗过程中复查痰培养,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血糖及尿常规,4 ~ 8 周复查胸部影像学。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判定疗效,用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4级评定标准。将痊愈和显效作为有效,用以计算药物有效率。


结果
1.一般资料

12例患者的年龄30~ 81岁( 平均64岁) ,其中男性7 例,女性5例。12 例患者中10例有基础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应用激素6 例、低蛋白血症6 例、支气管扩张4 例和糖尿病3 例。12例患者中1 例有职业接触史、1 例有生活环境接触史,1 例产妇。12 例患者均有烟曲霉感染,其中3 例同时合并黄曲霉和2 例合并黑曲霉。

2.临床疗效评价

12 例患者中显效9例,进步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5. 00% 。8 例发热,6 例用药3 ~ 5  d 体温恢复正常。11例有明显咳嗽,用药后9例缓解,其中10例患者有咳痰,8 例用药后咳痰好转。4 例用药前有咯血,用药后3 例咯血停止。7 例有胸闷,5 例用药后胸闷消失。2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所有患者治疗前病原学均阳性,6 例患者平均治疗8  d 后痰培养转阴; 12例患者治疗前均有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CT)  检查,多表现为肺部实变、空洞、气道小结节树芽征,治疗4~ 8周后复查胸部CT显示6例患者肺内病灶明显吸收。2  例死亡患者均有重度低蛋白血症(  白蛋白<25  g·L-1)。

3.安全性评价

12例患者中有1人用药后出现黄视,予以换药; 1 例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至正常上限3倍,予以保肝药治疗后好转; 1例恶心、呕吐,对症治疗后继续用药; 未见发热、皮疹,腹泻,外周水肿等药物不良反应。


讨论

2016年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 临床实践指南:

曲霉菌病的诊断和管理推荐伏立康唑为确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一线治疗药物[3]。伏立康唑作为IPA 的首选药物,效果可靠,药物不良反应少。常见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与剂量有关的视力障碍,发生率约为8. 0%  ~ 10. 0%[4],但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大多具有可逆性。本组患者中有1例在用药后第3天出现黄视, 更换药物后好转。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监测血、尿常规及肝  肾功能,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高热时及时降温,适当补液,预防惊厥,寒战时注意保暖。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协助排痰; 气急发绀者, 予以氧疗,纠正缺氧; 胸痛者采取患侧卧位,通过减小呼吸幅度来减轻局部疼痛;早期干咳且胸痛明显者,使用镇咳剂治疗;对于咯血患者,应用止血药物。低蛋白血症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组有6 例存在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症,所以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补充氨基酸、白蛋白等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有效控制感染[5]。

IPA 的成功治疗必须建立在早诊断早治疗基础之上。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关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详细询问患者的接触史及既往史,本文中2 例患者接触发霉物品,6 例长期使用激素。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高、渗透压抑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易发生真菌感染[6]。熟悉IPA 的临床特点,重视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及时救治IPA 患者赢得时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6-15 15: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