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查看: 75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诺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基因疗法将改变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6-11-4 15:0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永川区

“基因疗法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医疗手段,可以攻克人类重大疾病,特别是遗传缺陷造成的众多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罹患遗传疾病的儿童,取得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可以说,基于基因的治疗手段将改变未来世界”。
受主办方中国科协邀请,巴尔的摩以联合主席的名义,出席了今天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承办的“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他与其他9位诺贝尔奖得主、3位世界粮食奖得主和3位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共同见证了这场世界生命科学的盛宴。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5:01: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永川区
基因疗法最可能率先突破
巴尔的摩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曾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他还是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的先驱。1975年,他与其他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又在1999年凭借对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在今天的主题演讲中,巴尔的摩用“获奖超过45年”对早年的成就开了个小玩笑。他说:“生命科学的未来是年轻人的,我的很多中国门徒都回到这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认为,相对于西方已经连续几个世纪的研究,“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开展几十年就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世界生命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科技日报记者追问,究竟“哪个生命科学领域将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并对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时,巴尔的摩毫不犹豫的说:“基于基因的一系列治疗方法,会像IT技术改变全球人类生活那样,在未来极大地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5:01: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永川区
别怕新技术带来重大改变
此前,科技日报报道了首例“三父母婴儿”的诞生:来自美国纽约的新希望生殖中心的华裔医生张进和他的团队,利用纺锤体核移植技术,将母亲和捐献者卵子中的细胞核先移走,再将母亲卵细胞的核注入捐献者卵细胞中,用获得的新卵子与精子受精。利用这项新技术,张进团队在没有破坏胚胎的情况下,成功让一对约旦夫妇在墨西哥生下了一个健康男孩。经评估,目前该男孩身体状况良好,而此前这对夫妇的几个孩子都因遗传性脑病夭折。
对于这个里程碑式的技术,巴尔的摩认为“非常棒”。他表示,这就是基于基因疗法的重大突破。但很遗憾,这种技术并未获得美国法律的保护,基于宗教等因素,已在英国获准的类似方法被认为存在伦理和道德风险。
在生命延续和法律禁令之间,巴尔的摩明确表示选择前者。他说:“对任何技术进步的法律禁令都是有问题的,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不认为这类技术存在什么道德伦理问题,可能因为它是全新的,所以有些墨守成规的人不愿正视它,这不利于推进科技进步和法律完善。”但他同时强调,“在推进新技术应用的进程中还需小心谨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5:0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永川区
多学科融合应从大学做起
为期三天的大会设有66个分论坛,内容几乎覆盖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结构生物学、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纳米生物技术、感染与免疫、细胞成像等。受邀作主题演讲的,还有多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科前沿技术的融合,如何跨学科开展技术融合以促进生命科学的进步?
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巴尔的摩很有话说:“我十分同意你们的观点,其他学科如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特别是电子工程和化学工程等的学术成果,都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同学科的学术训练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科融合有利于生物学领域诞生新成果。但是,目前的大学教育仍然把学科分的过于清楚,生物学、工程学、化学……各有不同的教育体系,这种状况应该有所改变。”
近些年来,生物学与以往已大不相同,科学家已能绘制人类基因组,众多动植物包括细菌的基因组绘制工作也陆续完成。
“随着一幅幅基因图谱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谜团浮出水面。新问题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因此,生命科学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共同探索答案,而这正是现代科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巴尔的摩如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7-1 06: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