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楼主: xingh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中华本草》

  [复制链接]
821
发表于 2015-3-16 14:43: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粗毛蹄盖蕨
【拼音名】 Cū Máo Tí Gài Ju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软刺蹄盖蕨的全草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thyrium strigillosum Moor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30-50cm。根茎直立。叶丛生;叶柄长10-20cm,基部被鳞片,叶轴上部被疏鳞片;叶片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0-30cm,宽9-14cm,先端渐尖,基部稍缩短,二回羽状复叶;羽片互生,斜展,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0cm,宽2-3cm,先端渐尖成尾状;叶上沿羽轴及小羽轴被软刺,小羽片长圆状菱形,长1.5-2cm,宽约5mm,先端钝,羽状深裂,有疏锯齿;叶脉羽状,细脉分叉。孢子囊群长圆形,稍弯曲;囊群盖膜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沟边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痢疾;痈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晒干研末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2
发表于 2015-3-16 14:43: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刺榆皮
【出处】 1.刺榆皮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江东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实。”2.《蜀本草》按《尔雅疏》云:“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而刺榆有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瀹为疏,美滑于白榆。”可见,古代即知榆类品种甚多,所述刺榆特征也与今用品种一致。
【拼音名】 Cì Yú Pí
【来源】 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树皮、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Zelkova davidii Bea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刮去外层粗皮,鲜用。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色,粗糙而深沟裂;一年生枝密生短毛;小枝具粗而长的枝刺,刺长1.5-8cm,刺上有淡褐色的皮孔。叶互生;叶柄长1-4mm,密被短茸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2-6cm,宽1-3cm,两端渐尖而略圆,边缘具粗锯齿,上面被脱落性柔毛,毛落后留有圆形黑色的凹痕,下面沿叶脉初具疏生柔毛,后渐脱落;花叶同时开放。花杂性(两性花和单性花同株),1-4朵生于小枝的苞腋和下部的叶腋;花被合生,上部4-5裂;雄蕊4(偶5),花药2室;雌蕊歪生,花柱2。翅果黄绿色,扁平,具歪形的翅,顶部2裂成鸡头张喙状,基部有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麓、山坡路旁,通常栽植于村落附近。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各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扁平的板块状或两边稍向内卷的块片,厚2-7mm。外表面暗灰色,粗糙且具条状深沟裂;内表面灰褐色,光滑。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淡、微涩。
【性味】 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主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鲜者捣敷。
【附方】 《纲目》:“榆树有刺者称刺榆。”《诗》曰:“山有(艹枢)。”或作“枢。”《尔雅》:“(艹枢)、荎。”郭璞注云:“今之刺榆。”《广雅》云:“挃,刺也。”挃与荎,声义均同。荎犹刺也,故以荎名刺榆。《广雅》:“柘榆,梗榆也。”按:《说文》云“柘,桑也。”实为桑之有长刺者。段玉裁“柘,亦曰柘桑。”故榆之有刺者亦谓柘榆。盖荎、柘一声之转,义亦近之。”《方言》:“凡草木刺人……自关而东或谓之梗。”《广雅》:“梗,箴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吕延济注:“木有刺曰梗。”因此,柘榆、梗榆均指刺榆。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3
发表于 2015-3-16 14:43: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刺竹叶
【拼音名】 Cì Zhú Y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车简竹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随采随用。
【原形态】 高大竹类。竿高15-24m,直径8-15cm,尾梢略弯;节间长20-26cm,常光滑无毛,惟其基部1、2节常于节下环生1圈灰白色绢毛;节处稍突起,解箨后在其箨环上暂时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校常自竿基部第1、2节上即开始,竿下部的为高大竹类。竿高15-24cm,直径8-15cm,尾梢略弯;节间长20-26cm,常光滑无毛,惟其基部1、2节常于节下环生1圈灰白色绢毛;节处稍突起,解箨后在其箨环上暂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1、2节上即开始,竿下部的为单技,向下弯供,其上的小枝多短缩为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密刺丛,竿中上部分枝为3至数枚丛生。箨鞘迟落,革质,近底缘处密生暗棕色刺毛,先端近截形;箨耳近相等,长圆形至倒卵形,有波状皱褶,腹面密被糙硬毛,边缘具繸毛;像舌高3-5mm,边缘齿裂并被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或外展,卵形。叶鞘近无毛,边缘一侧被短纤毛;耳叶不甚发达,卵形至狭卵形,边缘具数条波曲状或劲直的繸毛;叶舌高约0.5mm,先端斜截形,全线,被极短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7-17cm,宽12-16m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假小穗线状披外形,长达4cm,单生或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先出叶先端钝,脊上密被短纤毛;具芽胞片3-5片,狭三角形或近卵形,无毛;小穗含两性小花6-12朵;小穗轴节间长2-4mm,远离内稃的一面圆拱而被白毛,另一面则扁平而无毛,先端被短纤毛;颖常缺;外稃卵状长圆形,长5-9.5mm,先端钝急尖,多脉;内停通常稍长于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3-5脉;鳞被3,不相等,倒卵形,长约1.4mm,边缘密生纤毛;花丝分离,花药先端钝;子房狭窄,先端增厚而被短硬毛,花柱细长,被短硬毛,柱头3分,羽毛状。笋期5-6月,花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两岸或村落附近。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诸地。亦有栽培。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止血。主小儿风热感冒;高热;尿路感染;鼻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4
发表于 2015-3-16 14:47: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中华本草》:葱实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拼音名】 Cōnɡ Shí
【英文名】 Seed of Fistular Onion
【别名】 葱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ium fistulosum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果实,晒干,搓取种子,簸去杂质。
【原形态】 葱,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0cm。通常簇生、全体具辛臭,折断后有辛味之粘液。须根丛生,白色。鳞茎圆柱形,先端稍肥大,鳞叶成层,白色,上具白色纵纹。叶基生,圆柱形,中空,长约45cm,径1.5-2cm,先端尖,绿色,具纵纹;叶鞘浅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通常单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绿色,亦有纵纹;伞形花序圆球状;总苞膜质,卵形或卯状披针形;花被6,披针形,白色,外轮3枚较短小,内轮3枚较长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条纵脉;雄蕊6,花丝伸出,花药黄色,丁字着生;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种子黑色,三角状半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植。
【性状】 性状鉴别,种子三角状扁卵形,一面微凹,另面隆起,有棱线1-2条,长3-4mm,宽2-3mm。表面黑色,多光滑或偶有疏皱纹,凹面平滑。基部有两个突起,较短的突起先端灰棕色或灰白色,为种脐,较长的突起先端为珠孔。纵切面可见种皮菲薄,胚乳灰白色,胚白色,弯曲,子叶1枚。体轻,质坚硬。气特异嚼之有葱味。
以粒饱满,色黑,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种皮表上以细胞外壁外突起,细胞壁厚,被有薄角质层,细胞腔含暗褐色造壁物质,其下为数裂棕黄色薄壁细胞。胚乳细胞形大,壁甚厚,有大形纹孔,细胞腔中含有糊粉粒及脂肪油。
粉末特片:灰黑色,种皮表皮细胞黑色,长条形、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8-37-74-130μm,表面具网状纹理。胚乳细胞众多,多破碎,有较多大的类圆形或长圆形纹孔。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温肾;明目;解毒。主肾虚阳毒;遗精;目眩;视物昏暗;疮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煮粥。外用:知量,熬膏敷贴,煎水洗。
【附方】 ①治眼暗,补不足: 一、葱实大半升,为末。每度取一匙头,水二升,煮取一升半,滤取滓,葺米煮粥食。二、捣葱实和蜜丸如梧子大。食后,饮汁服一、二十丸, 日二、三服。 (《食医心镜》)②治疗: 蜂蜜一两,葱心七个,同熬,滴水成珠,摊绢帛上贴。 (《本草原始》)
【各家论述】 1.《本经》:主明目,补中不足。
2.《本草经集注》:解藜芦毒。
3.《中药志》:治肾虚阳痿,目眩。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5
发表于 2015-3-16 14:49: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中华本草》:丛枝蓼
【出处】 出自《全展选编·内科》
【拼音名】 Cónɡ Zhī Liǎo
【别名】 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红辣蓼、小辣蓼、红杆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钻之连、辣蓼、水红花蓼、野红辣蓼、家马蓼、小红辣蓼、旱辣寥、水红花、丛生蓼、马辣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aespitosum Bl.
采收和储藏:7-9月花期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平卧或斜生草本,高30-60cm。丛生。单叶互生;叶柄短;托叶鞘有缘毛;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4-9cm,宽1.5-3cm,两端渐尖,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在叶缘及中脉上常有小刺尖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穗纤细,具稀疏的小花;苞片漏斗状,无毛,常具粉红色,边缘有缘毛;花被5深裂,粉红色或白色。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溪边或阴湿地处。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 性状鉴别 茎技圆柱形,基部多分枝,棕褐色至红褐色,节部稍膨大,无毛,断面中空。叶片皱缩,卷曲,易破碎,展平后卵形、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1.5-3cm,先端急狭而成尾状,基部狭楔形,两面及叶缘有伏毛,或仅沿脉疏生伏毛,淡绿色至褐棕色,草质;托叶鞘短筒状,疏生优毛,先端截形,有长睫毛。花序穗状,单生,或2-3个集生,花穗细弱,花簇稀疏间断;花被粉红色。瘦果三棱形,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气微,味微涩。
【性味】 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健脾消疳;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主泄泻;痢疾;疳疾;月经不调;湿疹;脚癣;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9。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6
发表于 2015-3-17 17:01: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粗灰钉
【拼音名】 Cū Huī Dìnɡ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柄灰包科真菌毛柄钉灰包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ttarraea stevenii (Libosch.) F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包被生于菌柄顶端,褐黄色、赭褐色,直径3-5cm,表面光滑。基部与菌柄相连。包被成熟后,横断开裂,孢体赭褐色、灰褐色、棕褐色,散出后,与菌柄相连的部位,呈盘状,直径4.5-5cm,近白色。菌柄较粗大,高15-22cm,粗1.5-2cm。苍灰色、黄褐色,密被大型覆瓦状排列的鳞片,鳞片长披针形或阔披针形,褐色。基部有菌托包被,灰赭色。孢子球形,锈色,直径5-7μm。外壁粗糙。孢丝两型,一是长而透明少分枝,另一种是圆柱状,内有弹丝,呈螺旋状环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盐碱滩草地上,秋季散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
【性状】 1.性状鉴别 包被直径3-5cm,褐黄色或赭褐色。菌柄直径约2cm,淡黄色,有多数覆瓦状排列的披针形鳞片。帽状扩展的柄顶,直径约4.5m。
2.显微鉴别 孢子直径5-7μm,外壁无色有凹痕,在扫描电镜下可见稠密、背部平截形的隆脊,其间分散有少量平截小疣。
【性味】 辛;性平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解毒消肿;止血。主咳嗽;咽喉肿痛;吐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7
发表于 2015-3-17 17:01: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粗皮松萝
【拼音名】 Cū Pí Sōnɡ Luó
【别名】 天蓬草、云雾草、树发七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萝科植物粗皮松萝的地衣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snea montis-fuji Mo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从林中树干上铲下,除去杂质,扎成小把,晒干。
【原形态】 地衣体细丝状,悬垂,较硬,长30cm以上。表面淡灰绿色或淡黄绿色,带有土褐色彩,无光泽。初生附着器未见,仅见次生附着器。主枝极短,不明显;主枝以上丝状型分枝;次生分枝等长二叉状,分枝少,常单一平行延伸,枝侧密生长短不等的小纤毛,长2-5mm,有时可达1cm;分枝上无乳状突,有环状裂纹或因皮层破裂而变成麸屑状,常剥落,致使表面很粗糙。皮层薄,淡黄绿色,髓层白色,疏松。中轴淡白色,切面扁圆形,具弹性,约占分枝直径的1/3。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针叶树的树干或树枝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吉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地。
【性状】 1.性状鉴别 地衣体丝状,较硬,浅灰绿色或浅黄绿色至土褐色。主枝极短,次生分枝细长,均有皮层。皮层表面粗糙,密生小纤毛。
2.理化鉴别 髓层加2%-5%对苯二胺乙醇液呈黄色;加5%-10%氢氧化钾试液显黄色,继呈血红色。
【性味】 甘;苦;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生肌;调经;清肝明目。主外伤出血;便血;月经不调;崩漏;高血压;角膜云翳;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8
发表于 2015-3-17 17:01: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刺榆叶
【拼音名】 Cì Yú Yè
【来源】 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Zelkova davidii Bean]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色,粗糙而深沟裂;一年生枝密生短毛;小枝具粗而长的枝刺,刺长1.5-8cm,刺上有淡褐色的皮孔。叶互生;叶柄长1-4mm,密被短茸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2-6cm,宽1-3cm,两端渐尖而略圆,边缘具粗锯齿,上面被脱落性柔毛,毛落后留有圆形黑色的凹痕,下面沿叶脉初具疏生柔毛,后渐脱落;花叶同时开放。花杂性(两性花和单性花同株),1-4朵生于小枝的苞腋和下部的叶腋;花被合生,上部4-5裂;雄蕊4(偶5),花药2室;雌蕊歪生,花柱2。翅果黄绿色,扁平,具歪形的翅,顶部2裂成鸡头张喙状,基部有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麓、山坡路旁,通常栽植于村落附近。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各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2-6cm,宽1-3cm;叶柄长1-4mm;先端微钝,基部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深绿色,疏生柔毛或具黑色圆形凹痕,下面黄绿色,具疏柔毛或无毛。气微,味淡。
【性味】 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解毒。主水肿;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9
发表于 2015-3-17 17:01: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莿(木冬)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 Cì ( Mù Dōnɡ )
【英文名】 all-grass of Chinese Scolopia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莿冬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olopia chinensis ( Lour) Clos.[Phoberos chinensis Lou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全株,去净杂质和泥沙;叶片鲜用或直接晒干;根及茎切片,晒干。
【原形态】 莿冬,灌木至小乔木,高2-5m。常有刺。叶互生;叶柄长3-5mm;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3-9cm,宽2-5cm,先端圆形或短渐尖,基部近圆形,两侧各有腺体1枚,两面无毛;基出脉3条。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3-6cm,花淡黄白色,直径4mm;萼片4-5;花瓣4-5;雄蕊多数,药隔先端附属体有毛;花盘由肉质的离生腺体组成,位于雄蕊外围;子房1室,有3侧膜胎座,每胎座上有悬垂的胚珠2个。浆果球形,直径4-5mm,成熟时紫黑色,留有1长尖的宿存花柱。种子2-6颗。花期秋末冬初。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阴蔽的丛林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海南、广西等地。
【性味】 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主跌打损伤;骨折;痈肿;乳汗不通;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叶拘留证敷;或研粉调酒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有活血祛瘀的功能,用于治跌打、痈肿。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0
发表于 2015-3-17 17:02: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中华本草》:葱须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拼音名】 Cōnɡ Xū
【英文名】 fibrous root of Fistular Onion
【别名】 葱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须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ium fistulosum L.
采收和储藏:全年艾可采收,晒干
【原形态】 葱,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0cm。通常簇生、全体具辛臭,折断后有辛味之粘液。须根丛生,白色。鳞茎圆柱形,先端稍肥大,鳞叶成层,白色,上具白色纵纹。叶基生,圆柱形,中空,长约45cm,径1.5-2cm,先端尖,绿色,具纵纹;叶鞘浅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通常单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绿色,亦有纵纹;伞形花序圆球状;总苞膜质,卵形或卯状披针形;花被6,披针形,白色,外轮3枚较短小,内轮3枚较长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条纵脉;雄蕊6,花丝伸出,花药黄色,丁字着生;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种子黑色,三角状半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植
【性味】 昧辛;性平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解毒;散瘀。主风寒头痛;喉疮;痔疮;冻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吹;或煎水熏洗。
【附方】 ①解烦热,补虚劳,治伤寒头痛、寒热及冷痢肠痛,解肌发汗: 葱根、豆豉,浸酒煮饮。 (《孟诜方》)②治喉中疮肿: 葱须(阴干为末)一钱,蒲州胆矾一钱。研匀,一字,入竹管中吹病处。 (《医准》)③治冻伤: 葱须、茄根各四两,煎水洗泡患处。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各家论述】 1.《别录》:主伤寒头痛。
2. 孟诜:通气。
3.《日华子本草》:杀一切鱼肉毒。
4.《纲目》:疗饱食房劳,便血肠澼成痔。
【摘录】 《中华本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6-8 03:5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