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查看: 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制新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6-20 16:1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心律失常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种类繁多,发生机制不一。罹患此病后,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为此,医药专家从未间断通寻求防治心律失常的方法,其间,研究药物防治心律失常的旅程最长,也最为艰辛、曲折。
自奎尼丁1910年问世以来的100多年间,先后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应用于临床,按Vaughn-Willams分类法AAD可分为4类;Ⅰ类为钠通道阻滞剂,以奎尼丁为代表;Ⅱ类为β受体阻滞剂,以普萘洛尔(心得安)为代表;Ⅲ类为钾通道阻滞剂,以索他洛尔为代表;Ⅳ类为钙通道阻滞剂,以维拉帕米为代表。
除此以外,尚有多离子通道作用剂,如胺碘酮等。这些药物应用到临床,均可遏制相应的心律失常,曾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随着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不断问世,似乎除Ⅱ类AAD外,其他3类AAD均难以满足一种理想AAD的评判标准:遏制心律失常,降低心律失常性病死率和降低总死亡率。而这3类AAD的作用靶点均是离子通道。
实验室在研究作用于离子通道的AAD时,往往聚焦于钳制某一离子通道时的药物效应,而此时此刻其他离子流特性并不清楚,膜内外离子分布状态也并不了解,这就形成了目前以一种离子通道的观察结果来评估药物效应的研究方法,缺乏整合、整体观,存在着局限性。显然,以这种研究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为指导而研制出的药物应用到临床,难予满足循证医学所要求的评价标准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不得不反思研究离子通道作用剂的方法,能否同步研究药物对多种离子的流态、流速、流向的影响?能否研究药物对通道蛋白构件的影响?能否研究如何调控通道蛋白?能否研究上游如何调控下游、下游如何调控离子分布等等。总之,应从不同层面的调控链展开研究,经过提炼、整合,最终确立关键环节,再针对关键环节研究调控策略与方法。
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Ⅱ类AAD能够经受住循证医学的检验,那或许是因为Ⅱ类AAD既具有β受体阻滞后的神经调控作用,同时还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的作用,还具有减慢心率、改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等综合作用。由此推断,只有通过多层面综合调控心律,方可获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净效益。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的辨证施治、综合调理的治疗原则应予挖掘、提炼、升华。它既体现了整合医疗的特点,也具有个体化医疗的特色。吴以岭院士领导的团队,在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中率先提出了“调律”概念,应视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新思维,值得关注、重视并加以研究。期待能从这一理念出发,加速对我国传统医药的挖掘,使之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5-11 17:3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