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查看: 7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1-12-3 15:0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本帖最后由 tangminsky 于 2011-12-3 19:10 编辑

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6476711.html[/hide[/url]]


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第三版 林国强 陈耀全 李月明著.pdf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讨论了当今合成有机化学的核心课题——手性合成(又称为不对称合成)。本书首先论述本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讨论羰基化合物的α-烷基化及相关反应,然后介绍了羰基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亲核加成反应,讨论了羟醛缩合及相关反应,论述了不对称氧化反应、不对称Diels Alder反应及其他成环反应,讨论了不对称催化氢化及其他还原反应和不对称反应方法学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当今生物催化反应、其他类型的不对称反应及新概念,讨论了当今可回收催化剂用于不对称有机反应。通过列举大量已报道的最新成果,特别是金属-配体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的最新报道,对不同合成途径的优点和局限进行了对比分析。本书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并重,兼具基础课教科书及研究人员参考书的特点。
本书可作为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及精细化工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教师、科研人员、制药工业和精细有机化工及相关行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序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的意义
1.2 不对称性
1.2.1 Fischer命名法则
1.2.2 Cahn-Ingold-Prelog惯例
1.3 对映体组成的测定
1.3.1 比旋光的测量
1.3.2 核磁共振法
1.3.3 NMR技术中的一些新试剂
1.3.4 手性二醇或取代环酮的对映体组成测定
1.3.5 使用手性柱的色谱法
1.3.6 带有对映选择性电解质的毛细管电泳(CE)
1.3.7 HPLC-CD/UV用于对映体组成的测定
1.4 绝对构型的测定
1.4.1 X射线衍射法
1.4.2 手性光学法
1.4.3 化学相关法
1.4.4 Prelog法
1.4.5 Horeau法
1.4.6 NMR法用于构型测定
1.5 不对称合成的定义和表述
1.6 立体化学控制的总策略
1.6.1 “手性子”途径
1.6.2 开链体系的非对映选择性途径
1.6.3 有机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反应
1.6.4 协同催化作用
1.6.5 不对称去对称性作用
1.7 一些复杂天然化合物实例¨
参考文献
第2章 羰基化合物的α-烷基化及相关反应
2.1 引言
2.2 金属配位型手性传递
配位型的环内不对称诱导
2.3 手性季碳中心的形成
2.4 有机催化的.一取代反应
2.4.1 α-氨基酸衍生物的α-烷基化反应
2.4.2 非环状的α-烷基化反应
2.5 有机催化的羰基α-卤代反应
2.5.1 氟代反应
2.5.2 氯代和溴代反应
2.6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
2.6.1 有机金属试剂催化的α,β-不饱和羰基底物的不对称共轭加成
2.6.2 有机催化的Michael加成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羰基化合物的对映选择性亲核加成反应
3.1 化学计量手性诱导试剂存在下羰基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2 有机锌试剂对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3 锌试剂与醛的不对称反应中的非线性立体化学效应
3.3.1 非线性立体化学效应
3.3.2 手性放大和手性自催化
3.3.3 关于自然界手性起源问题的探讨
3.4 可回收催化剂月于羰基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亲核加成反应
3.4.1 高分子固载的手性配体用于二乙基锌对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4.2 无机载体固载的手性配体用于二乙基锌对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4.3 可溶性大分子用于二烷基锌对芳基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4.4 手性大分子用于二乙基锌对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5 炔基锌试剂对醛的不对称加成
3.5.1 氨基醇及胺类配体催化末端炔对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5.2 TLBINOL和TLHsBINOL催化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5.3 自组装Ti催化剂催化醛的立体选择性炔基化反应
3.5.4 酚类添加剂沼化BINOL/Ti(OPri)4对芳香族醛的立体选择性炔基化反应
3.6 有机烷(芳)基锌对酮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6.1 有机锌对酮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
3.6.2 酮的不对称炔基化反应
3.6.3 烷基锌试剂对酮酯的不对称加成
3.7 不对称氰醇化反应和Strecker反应
3.7.1 不对称氰醇化反应
3.7.2 Strecker反应
3.8 不对称α-羟基膦酰化反应
3.9 不对称Reformatsky反应
3.10 不对称Darzens反应
3.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羟醛缩合及烯丙基化等相关反应
4.1 引言
4.2 底物控制的羟醛缩合反应
4.2.1 羟醛缩合反应的立体化学
4.2.2 ■唑烷酮作为手性辅剂的羟醛缩合反应
4.2.3 吡咯烷化合物作为手性辅剂
4.2.4 氨基醇作为手性辅剂
4.2.5 酰基磺内酰胺体系作为手性辅剂
4.2.6 α-硅烷基酮
4.3 试剂控制的羟醛缩合反应
4.3.1 由手性硼化合物诱导的羟醛缩合反应
4.3.2 Corey试剂控制的反应
4.3.3 有机催化的烯醇体的羟醛缩合反应
4.3.4 由其他试剂控制的反应
4.4 手性催化剂控制的不对称羟醛反应
4.4.1 Mukaiyama体系
4.4.2 手性二茂铁基膦-金(Ⅰ)配合物催化的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
4.4.3 手性Lewis酸催化的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
4.4.4 直接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
4.5 双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
4.6 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4.6.1 Roush反应
4.6.2 Corey试剂用于不对称烯丙基加成反应
4.6.3 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4.6.4烯丙基化试剂选例
4.7 亚胺的不对称烯丙基化、烷基化反应及ManniCh反应
4.8 水相的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
4.9 其他类型的加成反应——Henry反应
4.10 不对称Morita-Baylis-Hmman反应
4.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及其他成环反应
5.1 传统的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
5.1.1 丙烯酸酯类亲双烯体(工型试剂)
5.1.2 α,β-不饱和酮类亲双烯体(Ⅱ型试剂)
5.1.3 手性α,β-不饱和N-酰基■唑烷酮
5.1.4 手性烷氧基亚铵盐
5.1.5 手性取代亚砜作为亲双烯体
5.1.6 手性双烯体参与的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
5.2 手性Lewis酸催化剂用于不对称D1els-Alder反应
5.2.1 Narasaka催化剂
5.2.2 手性镧系金属催化剂
5.2.3 双磺酰胺(Corcy催化剂)
5.2.4 手性酰氧基硼烷催化剂
5.2.5 Bronsted酸辅助下的手性Lewis酸催化剂
5.2.6 双■唑啉类催化剂
5.2.7 以氨基酸、生物碱等衍生物为有机催化剂的Diels-Alder反应
5.2.8 含有季碳手性中心的化合物的制备
5.3 杂Diels-Alder反应
5.3.1 氧杂Diels-Alder反应
5.3.2 氮杂Diels-Alder反应
5.4 分子内Diels-Alder反应
5.5 逆-Diels-Alder反应
5.6 不对称偶极环加成
5.6.1 底物控制及含金属催化剂催化的1,3-偶极体加成反应
5.6.2 有机催化的硝酮和缺电子烯烃的反应
5.7 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
5.7.1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
5.7.2 不对称Simmons-Smith反应
5.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不对称氧化反应
6.1 烯丙醇的不对称环氧化(Sharpless环氧化反应)
6.1.1 Sharpless环氧化反应的特点
6.1.2 反应机理
6.1.3 Sharpless环氧化反应的改良
6.2 非官能化烯烃的环氧化
6.2.1 卟啉配合物催化下非官能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6.2.2 Salen配合物催化下非官能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6.2.3 手性酮催化的非官能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6.2.4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6.3 2,3-环氧醇和环氧化合物的选择性开环
6.3.1 2,3-环氧醇的亲核试剂开环?
6.3.2 内消旋环氧化合物的不对称去对称化作用
6.4 对称的二乙烯基甲醇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6.5 烯烃的对映选择性双羟基化反应
6.5.1 烯烃的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6.5.2 固载化的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6.6 不对称氨基羟基化反应(AA反应)
6.7 由醛生成手性环氧化物的反应
6.8 烯醇盐的不对称氧化用于制备光学活性的α-羟基羰基化合物
6.8.1 由底物进行立体控制
6.8.2 Davis试剂用于烯醇盐的r羟基化反应
6.9 不对称氮杂环丙烷化反应
6.10 不对称Kharasch反应
6.11 金属催化下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用于制备光学活性内酯
6.12 铑催化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
6.1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不对称催化氢化及其他还原反应
7.1 用于均相不对称催化氢化的手性膦配体
7.2 C-C双键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7.2.1 取代丙烯酸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7.2.2 钴配合物催化的α,β-不饱和酯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7.2.3 烯醇酯的不对称氢化反应
7.2.4 非官能化烯烃的不对称氢化反应
7.2.5 烯酰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7.2.6 一些有用的实例
7.2.7 可回收催化剂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7.2.8 烯烃的有机催化不对称还原
7.3 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7.3.1 用BINAL-H还原
7.3.2 唸唑硼烷催化体系
7.3.3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下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
7.4 亚胺的不对称氢化反应
7.5 不对称氢转移反应
7.6 羰基的直接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
7.7 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
7.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不对称反应方法学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8.1 红诺霉素A的合成
8.2 6-脱氧红诺霉素B的合成
8.3 利福霉素S的合成
8.3.1 Kishi小组在1980年的合成
8.3.2 Kishi小组在1981年的合成
8.3.3 Masamune的合成
8.4 前列腺素的合成
8.4.1 三组分偶合
8.4.2 ω-侧链的合成
8.4.3 (R)-4-羟基-2-环戊烯酮的对映选择性合成
8.5 紫杉醇的合成
8.5.1 Mukaiyama的白卡丁合成举例
8.5.2 紫杉醇侧链的合成
8.6 埃坡霉素A、B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8.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生物催化反应
9.1 酶催化反应的分类
酶的分类
9.2 脂肪酶-酯酶催化的反应
9.2.1 酯水解酶
9.2.2 燕子 环氧水解酶
9.2.3 酶催化的腈水解反应
9.3 酶催化的还原反应
9.3.1 羰基还原反应
9.3.2 烯烃还原反应
9.3.3 硝基芳烃的酶催化反应
9.4 对映选择性微生物氧化
9.5 C-C键形成反应
9.6 生物催化文献报道实例
9.7 酶催化的动态动力学拆分
9.8 来自培养的植物细胞的生物催化剂
9.9 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导语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之一,它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该书曾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全书共由金属配合物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和生物催化剂催化三大部分内容构成,它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新近蓬勃发展的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反应的内容,其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并重,兼具基础课教科书和研究人员参考书,它是目前国内本领域内容比较完整、资料比较新颖、叙述比较全面的教学参考书。该书可作为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及精细化工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制药工业和精细有机化工及相关行业技术人员参考。

沙发
发表于 2011-12-5 09:15: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多谢楼主整理,学习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6-2 09: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