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

查看: 6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力产学研:医药创新之路没有捷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3-1-19 02:3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南京

日前,跨国药企默沙东公司迎来中国研发中心一周年生日,默克实验室新兴市场高级副总裁董瑞平接受了科技日报社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中国科学家在医药化学、临床数据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新药研发是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并不因为其中一个环节的技术提高就能研制出新药。药物创新不是从国外带一个分子、一个蛋白那么简单,药物研发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 “中国不缺乏药物研发的中低端人才,近几年中国崛起的CRO公司成为培养他们最好的土壤,”董瑞平说,“中国现在是在点上有高端人才,但如果把整个制药行业连起来,需要在整个面上都有比较高端的人才。”目前中国科学家在某几个点做得非常好,但是从整个产业链上来看与跨国药企仍有差距,能够把这些点连起来、成为一条链的人才非常稀缺。 绿叶制药集团是中国十大创新药企之一,它的微球技术、转基因动物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平台、力朴素等创新药在国内独树一帜、遥遥领先,堪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但正如董瑞平所说,这些成绩都是因为某个科学家在某点上有突出表现,产业整体链条上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近几年,中国医药创新环境向好,生物制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本土培养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不断增加,在国外接受教育并拥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也陆续回国,中国生物制药领域中高端人才的数量明显增加。甚至部分跨国药企纷纷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拉开抢夺高端人才的大幕,这说明我国在某领域上有非常优秀的人才。在某个医药基础科研领域,我国拥有一些创造力强、扎实、认真的科学家,有一些非常好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产业化阶段,往往遇到各种困难,除了资金环境等因素外,缺乏高端人才应是主要原因,恰好也印证了董瑞平的观点。 不能急功近利 “医药创新之路没有捷径,”董瑞平说,“做医药创新一定要耐得住性子,从立项到开发出新药,至少花费10—15年时间,10-20亿美元。” 默沙东公司是跨国药企巨头,连续多年销售额排在世界制药企业前十名。它的创始人乔治·默克有一句名言,“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造福人类而生产的,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制造。只要我们记住这一点,利润必将随之而来。”100多年来,这句话成为默沙东公司的经营宗旨流传至今,同时也说明默沙东公司绝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公司。 1988年,美国有一个公司投资30亿美元做药物研发,直到2011年才上市第一个产品,说明药物创新需要耐心和巨大的资金。 近几年,为了短期利润,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砍掉了科研经费,转而把钱投入销售。默沙东公司没有这样做,每年仍持续投入80亿到85亿的科研经费,因为企业更注重长期效益。 与这些实力雄厚的外企相比,中国制药企业大部分以研发仿制药为主,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很多药企尝不到创新的甜头,由于仿制药周期短、费用低、利润较高,很多人放弃了创新,转而进入仿制药竞争。或者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靠销售几个普通产品维持生计。 并不是所有的国内药企都缺乏长期目光。近几年,中国的生物制药领域研发出现极好范例。2012年,中国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支戊肝疫苗,它的研发进行了14年,因为研发周期长,后续资金短缺,该研究几乎中途消亡。该课题组的带头人没有放弃,夏宁绍说服投资者,并带领研发团队在研发戊肝疫苗的同时进行了诊断试剂的研究,他们的技术成果由北京万泰药业公司转化,将市场利润的一部分投入下一步疫苗的研发。 中国创新应分两步走 董瑞平是默沙东公司亚洲研发中心总设计师,他曾在中国接受大学教育,后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熟知这几个国家医药科研创新的情况。他认为,日本的模式值得借鉴。 董瑞平认为,英国的医药创新模式比较有创造力,日本创新性低,但日本医药创新做得扎实、有效。在早期探索阶段,日本人做得非常优秀。但是把创新成果转换成药物,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经费。一般来讲,在药物研发后期,往往需要几亿美元,很多日本公司并没有这种能力,因此他们将实验结果出售给大公司。另外,许多日本公司的销售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需要由大公司来销售,让更多病人能使用到新药。 对目前中国的医药企业来讲,生存是首要要素。一般来讲,一个新药从立项、临床报批、进入市场大约需要几年的时间,被市场认可、产生效益的过程更漫长,而且结果不可控。一旦投资失败,就意味着损失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对一个底子较薄弱的企业来讲,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董瑞平认为中国医药创新应分两步走。首先,国家要大力扶植大型制药企业,比如扬子江药业、恒瑞制药等,这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另外一些中小型药业,可以选择仿制药和创新药之间的一种药——这些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在中国上市,国内厂商开始做仿制,运气好的话,能做的比国外的更好,因此马上就可以打开市场。这种投资风险性较小。 正如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所说,“我们需要不断的进步,同时必须了解外企创新药方面的成功和竞争力到底来自于哪里。现在我们处于学习阶段,必须用更开阔的视野来吸收提升经验。”目前,中国的医药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中国拥有有远见的医药公司,拥有优秀的医药人才,未来,中国的药物创新必然会达到新的高度。 绿叶制药集团是中国十大创新药企之一,它的微球技术、转基因动物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平台、力朴素等创新药在国内独树一帜、遥遥领先,堪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但正如董瑞平所说,这些成绩都是因为某个科学家在某点上有突出表现,产业整体链条上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医药创新是中国制药企业“心中的痛”。由于起步晚,人才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之路步履维艰。虽然中国每年都有几个一类新药诞生,但是大部分都是metoo或mebetter,中国医药创新能力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仍然是比较遥远的梦想。   


沙发
发表于 2013-1-19 12:34: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拜读了,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0 12:32: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它的微球技术、转基因动物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平台、力朴素等创新药在国内独树一帜、遥遥领先,堪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规则|(渝)-经营性-2021-0017|渝B2-20120028|前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药智论坛 ( 渝ICP备10200070号-7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459号

GMT+8, 2024-5-17 00:0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